安盘摆灶燃柴事,炊烟缭绕百姓家。借问街坊何为作,望山祭祖恩平烧。

恩平为粤中、粤西的交汇处。南宋末年怀宗赵昺在新会称帝时,平曾是抗元的关隘之一。崖门海战失败后,驻守官兵散落民间,故留下一些南宋时期的风俗。当中就包括以烧饼祭祖的风俗。

恩平人将祭祖的烧饼称为“恩平烧饼”或“恩平烧”。其制作十分特别,单从炊饼炉灶的设计就能看出匠心独运。炉灶的柴火只是小部分放于炉底,大部分放在作炉盖的铁板上燃烧。用意是确保烘盘得到相对恒定的温度。饼坯用糯米粉加糖水煮熟做成。糯米粉煮熟并晾凉后放在案台揉搓至顺滑,按一定大小掰成小块摆在托盘上。再按各家所好,有撒上芝麻的,有摆上猪肉馅或豆沙馅的,不一而足。


就在做饼坯的同时,另一厢的厨师会将炉底和炉面的柴火点燃。等到烘饼时,厨师再将炉底的柴火用柴灰掊灭。安上烘盘,再将托盘上的饼坯有序地排在烘盘内。然后将盛着柴火的铁板盖在烘盘上。以上明下暗的火候将饼坯慢慢烘熟。

广东有“太公分猪肉”的俗语,意思是说在祭祖完毕之后,太公会将祭祖时所用的猪肉分派给族人。而恩平人的风俗则是望山派饼,不论族人或外人都可分得恩平烧饼。望山派饼的风俗相传始于清代。相传有一个名为冯德的恩平牛江人,在祭祖时见一牧童饿晕在山坟旁,便不顾禁忌马上拿出恩平烧饼予其以充饥。后来,恩平人均仿照冯德的善举,在祭祖完毕,纷纷将祭祖所用的恩平烧饼分给过路人或在附近干农活的人享用。


小童们也当这是游戏,称其为“望山”。在清明时节相约同龄人守在山坟边,等爆竹声响,争相跑向祭祖人家,以求分得更多的恩平烧饼饱肚一番。所以,恩平烧饼已远非祭祖食品那么简单,还寄托着守望相助、福荫后人之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