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味庐创绿豆饼,酷似杏仁嚼甘香。地方天圆各皆妙,不妨再试咀香园。

在以前,春节到清明的时节广东人都会用炒米饼招待客人。

品尝过炒米饼的人都知道,此饼虽香,但坚如铁石,牙力差的甚至非得借助门缝、铁锤不能咬开,总是让人望而生畏。

中山易味庐饼家老板在听闻各种抱怨,以及自己亲身感受之后,立志改良炒米饼。


初时,饼家老板仍旧在米粉配方上打转,试图通过调节糯米、粳米或籼米的配比及添加蔗糖、猪油等取得效果,但始终改进不大。

1911年,饼家老板在吃过北京绿豆糕之后思路豁然开朗。炒米饼既然是消闲奉客的饼饵,只要酥脆易于咀嚼,何必非用稻米粉不可?于是按照北京绿豆糕的用料,沿用炒米饼的做法,慢火烘制出质感酥脆的绿豆饼。由于绿豆饼啖吃后齿颊留有杏仁般的余香,因而取名“杏仁饼”。


1918 年,顺德大良人潘雁湘到中山一位清官后裔萧友柏家做女佣。时值旧知县覃寿疤探访萧府,萧友柏吩咐潘雁湘准备饼饵款待客人。

潘雁湘自小认识一名“崎师”师),知道肥肉的妙处。决定以用蔗糖腌好的肥肉作馅料,制作当时声名鹊起的杏仁饼。

由于增加了肥肉,杏仁饼不仅格外酥脆,还多了一分酯香。覃寿疤吃后大快朵颐,连忙追问萧友柏饼饵名称。因萧友柏绰号“萧咀”,就随口以“咀香杏仁饼”作答。


不久,潘雁湘在萧友柏的资助下设工场,以“咀香园”为号,生产有肥肉作馅的杏仁饼。因易味庐饼家的杏仁饼呈方形,潘雁湘就以天圆地方的格局呼应,将杏仁饼做成圆形。

1931年,易味庐饼家老板去世,方形的杏仁饼淡出市场。1935年咀香园以圆形的杏仁饼到美国檀香山国际食品展览会参展,夺得奖项。从此,中山杏仁饼蜚声国际。